柏林国会大厦的玻璃穹顶下,德国新总理弗里德里希·默茨的宣誓词余音未散。
这位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,已经踏上了前往巴黎的专机。
爱丽舍宫的花园里,法国总统马克龙修剪整齐的胡须微微上扬,两人握手的力度比往常都要重几分。
德法这两个欧洲核心国家的防务合作向来备受瞩目。
乌克兰战事持续,大西洋彼岸的政治风向正在变化。
马克龙办公室的窗台上,第六代战机的模型在阳光下闪着冷光。
默茨随行人员携带的文件夹里,欧洲核威慑的初步方案若隐若现。
1963年,戴高乐与阿登纳在爱丽舍宫签署《法德合作条约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。
六十年后的今天,新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全新的战略格局。
德国正在调整其军事政策的方向,法国长期倡导的欧洲战略自主迎来了转机。
新成立的法德防务与安全委员会将成为两国军事合作的核心平台。
这个机制既要解决眼前的军备供应问题,又要规划未来的防御体系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首次会议可能涉及欧洲核共享这个敏感话题。
军事工业领域的变化更为具体。
豹2坦克的升级计划将采用法国研发的火控系统,未来空战项目整合了两国航空巨头的技术优势。
远程导弹的联合研发尤其引人关注,这直接关系到欧洲自主防御能力的提升。
欧洲各国的反应各不相同。
巴黎的年轻人用"浪漫同盟"来形容这次合作,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则在私下讨论这对北约体系的影响。默茨在记者会上强调欧洲团结的重要性,这句话很快在社交平台传播开来。
自由贸易协定的分歧依然存在。法国农民抗议的画面与德国企业家的欢呼形成鲜明对比。默茨将分歧称为合作中的细节问题,防务合作才是重点。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他一贯的务实作风。
国际形势的变化为这次会晤增添了特殊意义。俄罗斯近期举行了核威慑演习,美国对乌军援出现延迟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法德宣言中关于"加强北约欧洲支柱"的表述引发了各种解读。
爱丽舍宫的会谈刚刚结束,柏林就宣布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。这个决策机制的建立,标志着德国安全政策的重大调整。1989年科尔与密特朗在柏林墙前握手的场景,与今天的局面形成有趣的呼应。
当被问及核保护伞计划时,马克龙给出了典型的法式回答:"雨伞总要在晴天准备好。"这句话反映了欧洲当前的安全困境。德国新政府正在调整航向,驶向新的战略水域。
站在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大楼前,法德百年恩怨已成往事。但这次会晤留下的思考是:当两国领导人谈论欧洲核威慑时,他们真正想要构建的是什么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要等到国际格局进一步演变才能看清。